主角是陈高高肖志彬的小说-七零:小矮妻随知青丈夫回城记全章节在线阅读
编辑:xiaohua更新时间:2024-11-08 06:55
七零:小矮妻随知青丈夫回城记小说全文
《七零:小矮妻随知青丈夫回城记》主角为陈高高肖志彬这是我最最最喜欢的一本小说,没有之一!膜拜作者如沐春风的脑洞跟想象力,情节环环相扣,每个人物特点跟故事情节描绘的太清晰,喜欢每个角色。真心佩服作者强大的脑洞。
作者:陈高高 状态:已完结
类型:穿越
吴德仁68年下乡的,当是个半大小子,家里条件一般,那会不敢、也没有书本带下乡。只能凭借记忆教。教社员们不会教深刻,文字就教地名、名字、身边认识小花小草等农作物、地上跑的,河(海里)游的、天上飞的牲畜。还有1-100的数字。加减乘除他都没法教,因为社员们不耐学。不感兴趣是一个,第二个是没时间。下工回来,吃完饭,给孩子们洗完澡,已经九点多十点了。
精彩章节
这样煽情又轰动的场面,新来的知青们是头一次见。
内心被深深震撼到。
无他,因为太过和谐了
知青们在城里或多或少都听过一些传言。
说什么知青下乡受本地农民欺负、排挤之类。
就是有工农兵名额,也不一定分给知青的,很容易被抢。
这种情况他们并没有亲眼见过,只是听家里兄姐们来信说起,然后又听街坊邻居口口相传。
到底是不是真的,他们也不懂,毕竟没有亲眼所见。
那种坏情况,或许有,或许没有。
但无论如何,在下乡前,他们内心都是有那么一丝恐惧的。
这下看到五谷队的社员们那么友好,知青们也觉得幸运起来。
起码,自己分配到的农村生产队,社员们是和蔼可亲的吖。
接下来就是重头戏,队里工农兵大学名额。
可以这么说,谁要是选上,真的能改变自己,乃至他的家庭一生。
农民要想吃上商品粮太难了。
以前还能寒窗苦读,拼个前程。
现在呢,好多大学生都被安排下农村接受再教育,从此以后和老百姓共同劳动,共同生活。
农民也不想背朝黄土,面朝天,自己就算了,儿女有机会过上好日子,那就要拼了命的去挣这个前程。
场面再次燃了起来,社员们一个个热血沸腾。
就是光屁股的孩子都在满场蹦跶,鼓掌呐喊。
陈二强本来想交给符根生的,谁知道那人已经高兴傻了,坐在地上傻乐。
只好自己上了,他也不说虚的,直接道:
“就一个名额,我们所有社员都是贫下中农,政审肯定没问题,未婚的男女青年都过来吧。”
之前陈二强说的快,社员们还以为只有未婚男青年呢,没想到女青年也可以。
队里没结婚的姑娘们一脸惊喜的拉手,激动的出列。
陈高高没站出来,只是坐地上偷偷剥了兜里的大白兔奶糖,快速塞进她阿妈嘴里。
滕金凤吓了一跳,等嘴里的甜味传来,心疼的摸了摸闺女手。
哎,都怪她这个当阿妈的,当时怀着闺女,见家里负担重,没忍住去地里挑了一担水,摔了一跤,让闺女早产了,再怎么精细养,也弥补不了闺女身子骨遭了罪。
看闺女小小的手,才有自己的一半大,手心的老茧都快赶上自己了。
那么勤快的闺女,哪里差了。
滕金凤身量难得的高,有一米六五,要是陈高高没有早产,身高必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。
“阿妈,不能落泪的,等下阿爸要揍我,等阿弟阿妹生出来就不好看了,比小猴子还丑。”
见滕金凤要落泪,陈高高赶忙开解,边说边做鬼脸。
滕金凤被她逗得心情松快起来,吸了口气,缓了缓,这才看向场内。
他接着火光,拿着一张文件纸,大致给大家解读:
“公社书记给的这张文件上就写有规定 ,无论是工人还是贫下中农、解放军战士、上山下乡或者回乡的青年…必须要未婚,年龄20岁左右,不超过25岁。
有相当于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,政治思想要好,身体健康,最后是以自愿报名、群众推荐、领导批准、学校复审来决定。”
大家伙听到重点还是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,不由屏住呼吸,心也揪着了起来。
这……全队都没人能小学毕业啊,这可怎么办。
陈二强揉了揉眉心,让吴德人拿了几块大木板过来。
就见木板上写了类似于个人简介的内容,顺便有几道题目。
陈二强从兜里掏出一把黑炭:
“明天去了公社也是要参加考试,不如我们现在先内部筛选,不然到时候我们选出来,去了公社一坐,自己名字都不会写,这妥妥的就得淘汰。
吴知青是初中文化,他已经出了几道小学题目,你们做做看。
谁得高分谁就去,大家觉得怎么样。”
在场除了陈六高和符三伟、符大芳,其他男女青年脸色都白了下来。
啊,自己的名字吗,他们是会写的,就是别的字、一些数学题就不会了。
会写自己名字这些基础信息的,还多亏吴德仁日复一日的教导呢。
当初就去公社上学的孩子,就那么两三个,去了学校听不懂,然后光想玩,哪里会认真学啊。
也不怪他们,好多去公社学习的山里孩子都这样。
别说他们小时候那年代,就是现在,都有传“读书无用”论。
孩子不懂学,老师不懂教。
因为看不到头,还不如回家挖红薯实在。
当然,肯定会有负责敬业的老师,渴望知识的学生。
但对于此刻的几个男女青年,是真的两眼空空。
硬着头皮上去写了自己的名字,年龄多大,所在的大队名称,就没了。
坐在下面的父母长辈都恨铁不成钢的瞪着自家子女。
同时心里感到无比苍凉。
早知道孩子读书多了能有机会选上工农兵大学,那肯定……也没用。
家里孩子多,一年到头都多少没来钱的路子,怎么可能供得起。
符大芳兄妹俩写得抓耳挠腮,兄妹俩就不是个读书的料。
当初闹着去,也只是争强好胜。
凭什么陈家那么穷都能读得起书,他们符家就不行。
兄妹三人闹着要去,去了之后,就被公社的繁华所吸引。
坐不到几分钟,就和同学拉手出去玩,老师叫都叫不听。
陈六高还好,他本来也不爱学习的,就是小妹老是拉着他,家里阿爸阿妈跟着鞭策,这才安稳的坐下来。
后来阿爸阿妈三不五时的拿着野味请吴德仁到小妹开小灶的时候,他们兄弟几个也跟着学,这才勉强学得多一点。
吴德仁68年下乡的,当是个半大小子,家里条件一般,那会不敢、也没有书本带下乡。
只能凭借记忆教。
教社员们不会教深刻,文字就教地名、名字、身边认识小花小草等农作物、地上跑的,河(海里)游的、天上飞的牲畜。
还有1-100的数字。
加减乘除他都没法教,因为社员们不耐学。
不感兴趣是一个,第二个是没时间。
下工回来,吃完饭,给孩子们洗完澡,已经九点多十点了。
第二天还得凌晨起床干繁重的农活,又能学得多久?
一个星期学一会就顶天了。
这就是吴德仁几年来给五谷队的队员们普及文化现状。
难中带勤,不肯放弃。